日據時代,娘家富裕豪門地主,她父親嗜賭成性,一夕敗光萬貫家産。其母親離家出走。阿嬤自從嫁給基層公務員後,洗手做羹湯,沒有一技之長開始學習操持家務、學習料理大家庭的三餐,更難得的是阿嬤從一無所有知的農務開始學習挿秧、除草、割稻打穀和一般的農事雜作。及至三個兒子求學,又幫助阿公打理家務照顧三餐,打工賺錢貼補家用。從千金大小姐蛻變成為樣樣都來的農婦,能斡的程度比起專業的農家婦女亳不遜色。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依靠的是一股不服輸、堅忍不拔的毅力和面對困難的勇氣。她經常告誡子弟,鄉下小孩要出人頭地、要有表現。就是需要一步一腳印。苦讀才能出身,「每天多認識一個字,一年就可以多同儕增加365個字,一生就會非常可觀。」鼓勵子弟堅苦卓絕,面對挑戰面對困難。大家庭農忙缺工,阿公弟弟準備大學聯考,阿嬤回家取代小叔操持農務,讓小叔和阿公擠在公家宿舍內K書。終將小叔推上臺大,默默無聞成功不必在我。這就阿嬤的精神。

她毅力過人、體力過人,經常工作24小時全天候全年無休,那裡有值得學習的機會,他總是不落人後,左鄰右舍婆婆媽媽會的手藝,都願意盡量毫不隱瞞或留一手,全部傾囊相授。農忙有空,做稞、綁粽、甜點、甜不辣都是他的拿手絕活。鹹粽、肉粽、甜年糕、鹹年糕、紅龜稞、甜艾草稞、鹹艾草稞、蘿蔔糕、發糕。以阿嬤高齡九十,逾一甲子以上的黃金歲月,左鄰右舍和市場賣菜的好評,隨時隨地都有人前來相託下訂。凡是吃過阿嬤的手藝,人人有口皆碑。阿嬤天天忙碌不停,為了滿足鄉親朋友的胃蕾和口腹之慾。出遠門到台北探望子女,依舊心念故鄕稞、粽的好滋味。有緣才能吃得到阿嬤的好手兿。沒有店名迷思、更沒有品牌和通路,但是卻有著非常濃郁的鄉下熱情和溫度。好吃到不需要宣傳就自然而然會有很多消費者和市場。紛絲的力量真大,九十歲的阿嬤真是巧婦,手藝天生,渾然天成。令人感動、令人懷念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ounta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